×
硬质合金

阆中市嘉陵江北岸硬质防洪堤景观改造设计研究
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城市道路及建筑物密度增加,增大了城市不透水面积及比例,加之地表植被的破坏,致使同等降雨强度下的地表径流及排水量增加,汇流时间缩短,河道洪峰流量加大,洪灾频率、强度及影响范围增大,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。城市防洪工程,以小投入去避免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,得到了全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,大量的人力、物力投入其中[1]。

但各个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往往单从水利防洪功能考虑,牺牲了城市水滨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。传统的护岸形式为硬质护岸,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或浆砌石,将整个河岸表面封闭起来,隔绝了土壤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,影响了生态的平衡,加速了水体的恶化。而今,滨水区作为陆地、水域交接地带,已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、吸引力的景观休憩空间。滨水而建的一面面“铜墙铁壁”似的刚性防洪堤无疑成为其中大煞风景的一笔。如何对已建成的防洪堤实施改造,变“铜墙铁壁”为绿化墙、景观墙,成为滨水建设中的首要难题。

1 改造方式分析评价

近年来,很多城市都开始对硬质防洪堤进行改造。以下结合具体防洪堤改造案例,针对防洪堤景观改造常用手法进行分析、评价,找到适宜阆中防洪堤的改造方案。

1.1 特殊植物的选取 硬质防洪堤表面完全没有供植物生长的土壤,植物没有着生点,在这样的情况下,从传统的边坡绿化思路入手,在植物选择上做文章,在防洪堤坝顶设种植槽,内种悬垂植物向下垂生,或利用堤脚河滩、种植槽,在下方种植攀援植物,让其沿防洪堤顺势而上,逐步形成“绿色表面”。比如遂宁滨江中路段防洪堤改造,堤顶步道上放置木制花箱,花箱内植物悬垂而下,增加了硬质堤岸表面的绿化量(图1)。

以植物为手段的改造手法对硬质防洪堤本身改造不大,工程量小,投入小,因此可以说是让防洪堤获得较好景观效果的一种经济型、简便型方式。但当防洪堤过高、硬质面积过大时,则需考虑植物的有效覆盖范围,及完全覆盖前所需等待的时间。同时,实际操作中,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量、防洪堤表面温度等都是影响植物存活的关键所在。

1.2 局部改造硬质防洪堤为可种植空间 首先,对于流速稍缓、水位变化不大的河流,可以将刚性防洪堤局部改造成植草格。以映秀渔子溪景观河堤为例,它以采用高强度塑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六边形植草格嵌入防洪堤,内填种植土及草种,表面覆盖无纺布,3个月后绿草茵茵,茂密的植草完全覆盖了堤面(图2)。

其次,在自然型河流建设中运用较多的石笼(图3)——易于生物栖息的多孔隙构架,也可以在防洪堤改造中收获不错的效果[2]。山东淄博市的猪笼河即采用了石笼护岸。将土质护坡按1∶3左右整理好,从坡脚开始每5 m2布置一个矩形开口石笼,并填充块石。逐层叠加,覆盖土质护坡。由于没有浆砌,所以石缝之间透水透气,且可以让植物自由地生长,最终能以绿覆堤[3]。

植草格及石笼对防洪堤的改造有助于恢复河流水岸的生态功能,但由于它需要根据现场情况预制植草格、石笼,工程量和改造成本相对较高,不适合大面积运用。而今,很多城市的防洪堤改造、边坡绿化中,都有用到生态袋。

生态袋是由聚丙烯(PP)或者聚酯纤维(PET)为原材料制成的双面熨烫针刺无纺布加工而成的袋子。生态袋透水不透土,既能防止填充物流失,又能实现水分在土壤中的正常交流。同时,植物根茎能自由穿透袋体快速生长,完成了袋体与土体间的再次稳固,时间越长越稳固,大大降低了工程维护费用[4]。遂宁的防洪堤即在防洪堤上垒放生态袋,袋中混播草种,配合堤顶花箱内悬垂植物,完全覆盖堤面(图1)。

图1 遂宁市防洪堤改造——堤顶种植槽及生态袋的运用

图2 渔子溪景观防洪堤——六边形植草格的运用

图3 石笼构造示意

1.3 整体堤面再造“生态外衣” 对于流速较缓的河流,可以为硬质护坡披上一层“生态外衣”。一种手法是拓宽防洪堤面积,将护坡改造为很缓的土坡,坡脚用块石或树桩固定。然后在伸入水边的部分种植水生和湿地植物,在覆土较浅的土坡上则种植少量小灌木和地被固土,使硬质护坡全面生态化。

另外,可借鉴岩石边坡绿化中常用的挂网喷播手法。坡面挂三维植物网,并用U型或J型钉固定,网上撒细粒土经多次水沉降以覆盖三维网网包。也可采用灌浆法或喷混机将表土均匀喷到三维网上[5]。为了避免雨、风、雪等因素对种植基质造成侵蚀、冲刷,必须在种植基质中加入适量的接合剂,以促使基质与表面黏结和硬化。挂网喷播绿化速度快,效果好,但对于很多因为安全因素无法进行植筋加固的防洪堤,网与基质的稳定性则是需要多加考虑的方面。

上一篇:电解法回收废旧硬质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
下一篇:没有了

Top